棗莊市臺兒莊區馬蘭屯鎮西張莊村形成于明朝萬歷年間,坐落于微山湖東畔、大運河北岸,是運河古城臺兒莊西大門的門環。近年來,西張莊村堅持黨建引領為主軸,依托村內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以“雙渠精神”為底本,以戰地文化、民俗文化為內涵,大力發展紅色培訓及鄉村觀光旅游等產業,不懈探索鄉村振興之路。
“大海航行靠舵手,鄉村振興靠組織”。曾經的西張莊村是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村內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薄弱,班子人心不齊,支部戰斗力量比較弱。為了改變現狀、建強班子、凝聚人心,西張莊村先后試推行了在職黨員“承諾亮諾踐諾”、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全體黨員創新爭優等機制,最大限度調動黨員干部積極性。同時,積極完善黨員民主評議、村干部考評和議事決策程序,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三務”公開、村干部坐班等制度,經過反復摸索、不斷嘗試,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升,支部的威信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在經歷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及黨史學習教育等黨內集中教育的洗禮,西張莊村廣大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奮斗激情更加飽滿。
“村子要想走上致富的路,必須先打通腳下的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以前的西張莊村,家家戶戶只有種地一條路,收入微薄。近年來,西張莊村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積極探索新發展思路,2020年度村集體經濟已經突破30萬元。一是流轉土地2000畝,用于旅游開發和經濟作物種植,助村集體經濟增收17萬元;二是成立棗莊市印象西張莊文旅發展有限公司,發展研學游、培訓游,年收入4萬元;三是投資入股財塬家庭農場10萬元,村集體每年分紅1萬元;四是把中央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入資臺兒莊古城,每年分紅7.5萬元;五是整合廢舊學校,村集體租金收入1萬元。下步將繼續深挖潛力,一方面,做好土地文章,積極流轉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利用省級美麗鄉村優勢,配合全域旅游,積極發展文化旅游,通過農家樂、民宿、采摘,促進集體增收。
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艱苦奮斗的雙渠記憶,金戈鐵馬的戰地風云以及動人心魄的民間雜耍為西張莊村積淀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實現鄉村振興,村里的文化資源是其發展的優勢,必須堅持要向所有人講好西張莊村的故事。為此西張莊村黨支部大力挖掘村莊文化功能,以戰地文化與民俗文化為抓手,興建100余平方米鄉村振興館,通過五個板塊的展示,講述西張莊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新農村建設之路。將弘揚雙渠精神與紅色培訓產業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西張村市級鄉村振興教育基地、鎮黨校的載體作用,把黨史學習教育與傳統文化、紅色記憶、鄉村振興相結合,開展“初心課堂”,創新學習形式,通過圖片、影像、實物展示與現場解說,豐富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質效,引導黨員干部不忘初心,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投資建設村文化廣場,打造農家大舞臺,為二鬼摔跤、口剪子等民俗雜耍提供表演舞臺。與臺兒莊古城干部教育基地、區委黨校建立合作關系,截至目前,承接團體培訓、紅色研學游40余期。通過一次次的講述、一次次的表演,越來越多的學員、游客來訪西張莊村。